探索芦笋:从竹笋到世界十大名蔬的演变与别名之谜
芦笋是天门冬科(原百合科)草本植物天门冬的嫩枝。该属约有300种,包括我们熟悉的天门冬和芦笋蕨。天门冬的种名意为“药用”。古代欧洲人确实把它当作药用植物食用,后来它成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
芦笋在中国还有其他名称,如卤竹、小百部、龙须菜等。估计“芦笋”这个名字最初就是从“卤竹”而来。中国各地也有一些野生的“芦笋”,名字随意,如药用鸡豆、假天麻、猪尾巴、假天门冬、狼尾根、蚂蚁棒等。其实它们都是芦笋的近亲,并不是真正的芦笋。真正的芦笋是从欧洲引进的。
世界著名蔬菜
芦笋原产于地中海沿岸,最早的记载来自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公元前200年古希腊人开始将其作为蔬菜栽培,13世纪十字军将其种子从阿拉伯国家带到欧洲大陆,在一些修道院中种植,16世纪欧洲人正式开始大批量种植芦笋。
当时欧洲人普遍认为“以毒攻毒”,又因芦笋形状类似阴茎,作为壮阳食品而备受推崇,后来逐渐成为欧洲的传统食品。
中国自清末开始在一些沿海城市郊区零星栽培芦笋,并采挖根茎入药,但这也不过百年历史。20世纪70年代,我国引进优良品种,开始走特色菜肴路线。1971年,毛泽东主席首次用芦笋菜肴招待美国客人基辛格。20世纪80年代,芦笋生产得到大规模发展。芦笋最早集中产区为江苏徐州、山东菏泽、上海崇明岛等地。逐渐地,各地陆续引种该品种。
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前夕宴请各国元首的国宴上,第一道菜就是“芦笋奶油浓汤”,此时它已走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芦笋之乡
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中国虽然在芦笋种植上起步较晚,但早已是世界第一大生产国,其次是秘鲁、德国,看来我国在各方面都是后来者啊!
蔬菜之王
芦笋由于根部比较粗壮,所以维生素、氨基酸、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含量比一般蔬菜高很多,还含有丰富的硒、铁、锰、锌等微量元素,在国外被称为蔬菜之王,还具有抑制癌细胞、利尿等多种营养保健功效。
美味极了
芦笋为雌雄异株植物,雄株茎细,但总产量高。芦笋品种较多,商业上可分为绿、白、紫三种颜色。
绿芦笋
最经典、最符合中国人饮食习惯。
白芦笋
它是德国人的最爱,但并非特殊品种,是人工埋入土中,不受阳光照射,不产生叶绿素而形成的。
白芦笋的天冬氨酸含量比绿芦笋高,因此口感更鲜美,但其他营养成分却不如绿芦笋。
我第一次吃芦笋是在1988年,买的是从德国进口的白芦笋罐头,味道酸甜,当时在中国市场上买不到!30年前,我去山西永济,看到农民们正在挖、采摘刚引进的白芦笋。
紫芦笋
较为少见,最早由意大利人栽培,含丰富花青素,口感较嫩,几乎不含纤维素,被誉为水果型。
芦笋最细腻的质感和风味都集中在嫩芽的尖端。加工芦笋时,可以切掉根部较老的部分,然后剥去较粗的部分。
所有白芦笋,无论厚度,都必须去皮。
通常情况下,
芦笋如果不加处理,可以长到 1 米高,这意味着它已经过了食用季节。芦笋的果实有毒,不宜食用。
为了避免购买太老或不新鲜的芦笋,请记住三件事:
解锁饮食方法
芦笋是西餐中常用的食材,而西餐往往热量较高、油脂较高,用芦笋作为配菜正是解油腻的好办法。
最传统的做法就是用水煮,在水里加入少量的盐,水开后放入处理好的芦笋,焖煮10分钟左右,配上酱汁即可食用。
酱汁不宜太浓,经典的是荷兰酱,号称是芦笋的最佳搭档,在家吃的时候直接蘸番茄酱就可以了。
中国人在处理外来食材时,会发挥各家菜系的长处。芦笋已进入中国菜系,可烤、可炒、可蒸、可煎、可生吃、可做汤、可做火锅,家常菜的变种就更多了。
有些人会用迷迭香调味的芦笋煎蛋,香味融入煎蛋中,味道绝佳。
吃不下也没关系,芦笋可以晒干,做成笋干。
江苏靖江农民还利用芦笋多毛的嫩叶磨成粉或榨成汁,做成面条、小吃;湖北地区则用芦笋尖或枝条上的腋芽为原料,制成芦笋茶。
芦笋中含有一种叫芦笋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被人体消化分解后,会代谢成多种含硫成分,导致食用后尿液带有难闻的气味。这是它唯一明显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