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文化软实力究竟几何?北京上海位列全球第一
上海的文化软实力如何? 新年伊始,一组最新公布的数据给出了引人注目的答案——
在世界50个国际文化大都市中,上海茶馆、咖啡馆总数居世界第一,餐馆数量居世界第二; 年接待游客人数居世界第一,旅游总收入居世界第三; 其拥有的电影院银幕数量在2012年至2019年间快速增长,目前位居全球第一。
1月7日,上海交通大学和南加州大学联合团队发布了《2020年国际文化城市评价报告》。 多维度数据显示,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表现良好,前景广阔。
上海的基础文化设施和总体布局名列前茅
参与排名的50个全球文化大都市包括纽约、巴黎、伦敦、东京等知名城市。 从总体排名来看,北京和上海双双进入前十。
“如果从基础文化设施和总体布局来衡量,上海这几年发展很快,各项指标在全球国际文化大都市中名列前茅,在一些细分指标上已经位居第一。” 上述研究团队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徐健对此颇为自豪地说。
从公共文化供给一级指标来看,上海位居全球第一,北京紧随其后。 徐健介绍,近年来,我国影院银幕数量稳步增长。 2012年,中国影院银幕数量为13118块。 到2018年超过6万,2019年接近7万。 “看电影已经成为中国人民最重要的文化活动。相信随着疫情逐渐消退,中国电影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高峰。”
从市场消费指标来看,上海表现明显好转。 特别是咖啡馆、茶馆总数居世界第一,餐馆总数居世界第二,形成了海纳百川的独特饮食文化。
从文化和经济发展来看,上海每年接待游客人数位居世界第一。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上海接待国际游客897.23万人次,国内游客3.6亿人次,其中境外省市游客1.7亿人次; 2019年上海国内旅游收入4789.3亿元。 上海丰富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国际化程度高,交通便利,公共服务完善,城市智慧不断提升,被认为是上海持续吸引国内外游客来沪的重要原因。
进入数字化、移动化时代,文化基础设施也高度互联网化。 北京和上海目前拥有全球较为先进的无线网络基础设施,在无线网络覆盖、移动媒体渗透率等指标上处于前列。 截至2020年12月底,我国已建成5G基站超过71万个。 根据三大通信运营商的总体规划,2021年全国将建设超过130万个5G基站,成为全球5G网络商用规模最大的国家。
平均预期寿命也体现了人们对城市未来的人文和生态想象,体现了一个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实力。 报告显示,上海人均预期寿命持续上升,从2013年的82.38岁上升到2019年的83.66岁,其中女性已达到86.14岁。 从平均寿命来看,上海也达到了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及区域领先水平。
黄浦江45公里河段有望成为又一“超级文化地标”
苏州河滨水区已基本向黄浦江、虹口段开放。
放眼全球顶级文化城市,无一例外都有自己的超级文化地标。 这是因为,文化地标不仅是城市精神和城市形象的空间载体,也是全球人民对城市认知的象征。 为此,研究团队建议,表现良好的上海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文化全球认知符号的构建。
正如人们一提到纽约,立刻就会想到百老汇、时代广场; 提到伦敦,他们就会想到西区; 提到巴黎,他们就会想到香榭丽舍大街等文化功能区。 研究团队认为,素有“魔都”之称的上海,体现其海纳百川、拥抱创新发展的“魔都”的功能性超级文化地标特征还不够显着,还有提升的空间。
就在去年11月底,徐健研究团队发布了《中外民众眼中的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调查报告》。 “东方明珠”、“外滩历史建筑”被海外游客认为是当下最能代表上海的文化地标。
但调查也发现,在这些已经形成的文化地标区域中,游客更多关注的是建筑本身,而与这些文化地标相结合的实质性文化活动有待进一步丰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本次调查显示,在外地居民和游客对“未来最能代表上海的文化地标”的评价中,排名前五的地标分别是东方明珠塔、外滩、上海博物馆、陆家嘴、新天地,全部是位于黄浦江两岸。
徐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想要打造自己的全球城市文化认同,有一点将起到关键支撑作用,那就是核心文化产业的培育。 在其他全球城市已经领先的文化产业领域,想要追赶已经非常困难。 上海要弯道超车,必须放眼未来,在新兴领域取得领先。 “目前,上海在网络内容产业上已经取得了竞争优势,这一区域不仅是上海核心文化产业培育的最佳突破口,也呼应了全球城市文化‘魔都’的核心标识。 ”
本次调查发现,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年增长产值超过4979亿元,其中互联网文化上市公司总市值排名第一; 与此同时,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业年均增速达到4.4%,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年均增速达到14.4%。
徐健表示,外滩等文化地标已成为全球公众对上海文化想象的象征。 在此基础上,上海可以进一步实现空间延伸,依托网络内容产业的发展,将45公里的黄浦江打造成为上海的超级城市。 文化地标。
评价包含具有中国特色的参考指标
2021年上海第一个日出
该文化城市评价体系由城市人文生态、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供给、公众文化参与、文化市场、文化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互联网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全球等10个一级指标组成。这些一级指标包括49项二级指标,既有每百万人口博物馆数量等传统指标,也有互联网文化产业、5G基础设施建设等中国特色内容。
“中国建设文化大都市需要一个客观的评价体系。可以说,过去的评价体系大部分来自发达国家,有些并不适用于中国。” 徐健表示,此次评估过程中,对全球文化大都市的评估体系进行了评估指标的探索。 该评价体系也超越了西方中心论的局限性,立足于东方视角,融入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指标体系,以适应城市文化发展的全球化。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海外城市在评价文化市场指标时,往往会包括米其林餐厅的数量。 但由于中国是美食大国,米其林餐厅的评价指标不一定适用。 因此,在与美国团队讨论后,研究团队放弃了这个指标,“现在我们主要优先考虑餐厅数量,下一步可能会考虑将互联网上的其他相关大数据纳入评估” ”。
再比如,海外城市在评价市场型文化空间时,更关注咖啡馆,但这次评价却将咖啡馆和茶馆并列在一起。 “咖啡馆的本质是一个文化空间,即它通过市场的力量为人们提供交流的场所。在这方面,它与中国茶馆的功能是一致的。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崛起,喝茶将变得像喝咖啡一样,成为世界各地人们喜爱的文化活动。” 徐健说道。
同时,考虑到我国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和超级互联网文化企业的发展也被纳入本次评价,考虑“中国话语”体系下通用评价标准,规范各项指标数据。 徐健表示,通过评估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现状,分析世界顶尖文化城市的竞争态势,对中国未来的城市建设将是有益的,也可以为相关领域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指标体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