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动物陪你吃饭喝茶/咖啡的餐饮空间,又有着怎样的演变历史?
捧着一杯热茶,坐在温暖的黄灯下,也许是你的家,也许是温暖的咖啡馆,有温暖的炉火,猫咪靠在你身上,或者在你腿上熟睡……这就是很多人都觉得治愈的时刻。爱猫人士渴望冬天。 现在,您不需要养猫就能享受这种温馨的体验。 时下流行的“猫咖啡”正试图为消费者提供这样的消费体验。
当我们都涌向“猫咖啡”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这种类型的店从何而来,它的演变历史又是怎样的呢?
来来去去“猫咖啡”?
什么是“猫咖啡”? 只要有猫的地方就是猫咖啡吗? 猫算不算? 一定要卖咖啡吗? 但有些猫咖啡馆不卖咖啡? 走访多处猫咖啡后,我们会发现,不同的地方往往因文化、社会或动物福利观念的差异,培育出特色截然不同的“猫咖啡”。 然而,仍然有几个共同的特征:
1、经营者在餐饮空间饲养活猫2只以上;
2、原则上猫可以在整个店内或店内特定空间内自由活动;
3、与用餐相比,消费者更被“与猫同乐”的互动所吸引并前往消费。
而这种“让动物陪你吃饭、喝茶/咖啡”的用餐空间,也不再局限于近年来的猫咖啡馆。 还有其他类型的动物主题咖啡馆,如猫头鹰咖啡馆、山羊咖啡馆、浣熊咖啡馆。 、兔子咖啡馆、柴犬或柯基犬咖啡馆等也风靡全球不同城市。 一些饲养猛禽的主题咖啡馆有点“好奇”的噱头,但大多数动物咖啡馆都以“治愈人心”为卖点,甚至尝试融入“生命教育”,将动物咖啡馆变成现代都市人的家。动物见面、互动和教育的地方。
林润华、池恒昌撰写的《台湾猫咖啡的演变与空间营造》中认为,1998年在士林开业的“小猫花园(猫花园)”是台湾猫咖啡的鼻祖,甚至世界。 同时,文章还表明,猫咖啡概念的原型可以追溯到日本漫画家小林诚1984年至1989年创作的漫画系列《猫疯了》。漫画第一卷第19章中在“猫的茶店”里,有一个想象中的“猫咖啡馆”,以各种品种的猫为橱窗模型,吸引了许多爱猫的消费者一边喝咖啡一边欣赏猫。 然而,直到20世纪90年代“宠物餐厅”在台湾流行起来,这个梦想咖啡馆才逐渐落实到实体空间。
台湾有记载的第一家“爱猫餐厅”主题餐厅应该是1991年左右在台北市敦化南路一带开业的“布猫餐厅”,随后是1995年在民生东路开业的“猫爱餐厅”也相当引人注目。 虽然爱猫中心主要提供宠物用品和服务,但它更类似于《猫疯了》中的猫咖啡馆,提供“看/玩猫”的功能。
“小猫花园”于1998年开业后,因猫数量众多而成为一道奇观,并逐渐在爱猫消费者中形成了口碑。 后来传到日本,引发第一波“猫咖啡风潮”,成为全球不同城市“猫咖啡风潮”的开端。
本文由林润华、池恒昌修改。 2018.台湾猫咖啡的演变与空间创造。 地理学报 (91): 59-82
养猫有风险! 您知道宠物咖啡馆出售的可爱零食背后的安全风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