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府文化饭庄双和轩——爷爷的故事》
1、爷爷创办双鹤轩餐厅
帅气又帅气的高熹治先生
民国初期,在保定府大进线胡同西口,沿北唐家胡同向南走30步,有一家雅致的餐厅。 那是双鹤轩酒楼,是我们三兄妹的爷爷创办的保定百年老字号。
双鹤轩,唐家胡同181号(图中误称“店”胡同)
祖父高羲之,字彭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满城县人。 他从小就读私立学校。 我的祖父早逝(36岁),家道中落,祖父辍学,他的职业道路也被缩短。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到满城县中和酒楼当学徒。 学徒三年后,随师父张士祯迁居中和酒家,又迁保定府继续经商,做灶、理事。 1925年,祖父在三叔(私塾教师)的支持下,在北堂家胡同创办了双和轩酒家(“双和”是老板与食客和睦相处的意思)。 它有三扇门。 前厅一厅,包间四间,独立经营,担任“掌柜”,聘请妹夫担任会计。 徒弟中,有红师四人,即世勋、胜儿、长河、车子,白师二人,即大妈、香儿,还有锦荣、金斗、霸丸、臭臭八个助手。
现在的唐家胡同
由于菜品精致可口,可以赊食,管理人性化,厨房操作开放(厨房有玻璃窗临街),所以生意特别红火。 餐厅左侧与厨房相连的是肉店,主要出售肉类——熏制和熟食。
1937年9月24日,日寇侵占保定城(可见残缺的大慈阁)。
保定沦陷后,日军在城内外疯狂屠杀。 在北关,日军封锁了500多名没有逃脱的市民,将他们集中在北关城边,并用机关枪向他们扫射。 无一幸免。 在东街,日军包围了救火群众,并当众用刺刀刺死了24人。 当时,整个保定市区街道上尸横遍野,鲜血染红道路,房屋倒塌,到处都是废墟。 据不完全统计,仅全市就有千多间房屋被战火摧毁,2000多人死亡,成为保定市最大的惨案。 在此背景下,“双鹤轩”被迫关门。 1939年,为了生计,祖父重新开办“双和轩”经商。 当时,距离双河轩不到百步的大进线胡同西路北侧的杨公庙,驻扎着一些日军。 日军经常聚集在餐厅吃饭。 爷爷不敢再向日本人要钱。 摆了一张大桌子,摆满了精致的宴会费,只是象征性的一元钱。
1937年,祖父的大女儿,我们兄妹三人的姑姑高静秀出生了。 当姨妈学说话时,祖父用“单词积木”教她读书。 我姑姑4岁进入幼儿园,是个过目不忘的小天才。 7岁上小学时,他得了麻疹,发高烧。 我的祖父用一袋洋面粉在餐馆对面一家名叫毛的诊所支付了诊疗费用。 毛医生给他体内注射了“阳盘尼西林”。 静秀姨脸色惨白,无奈地叫了一声:“爸爸。” ,我尿……”过了一会儿,他的心跳停止了。爷爷心如刀割,心急如焚,彻夜难眠,彻夜抽烟(爷爷不抽烟),守着。有一天,一位张姓邻居对爷爷说:“高先生拿着柜子,你去看看柜子吧。” 你的妹夫(会计师李先生)因为赌博输了钱。 你们双河玄都两个,赔钱了。 爷爷来到餐厅,对收银员说:打开钱箱,让我看看! “你看哪个钱箱?就不能看账本吗?” “我只是想看看钱抽屉,所以打开它!” 收银员缓缓打开了钱柜。 钱柜里一分钱也没有。 真的是一个空柜子! 祸不单行,祸不单行! 店员们全都怒目而视地瞪着败家会计,无法表达心中的愤怒。 爷爷一脚把他踢倒,并把他赶出了餐厅。 几天后,爷爷的老婆婆亲自将会计送回了双鹤轩,爷爷只好收下了。 虽然立法了三章,但他赌博的恶习却根深蒂固,从未改变。 两年后,他进行了第二次豪赌,输掉了餐厅的全部收入。
民国时期保甲制度是国民党对工农红军进行军事“围剿”时实行的。 规定十户一甲,十甲一保,联保坐在一起。 当时,唐家胡同通过考试来选举“担保人”。 有一天,双河轩南侧的一位姓范的邻居告诉爷爷:“城隍庙已经公布名单了,你的高掌柜就在名单上,所以你就是首席了!” 爷爷一头雾水,立即跑到城隍庙区公所问科长:“请问,高喜之是不是同名?” 回答是:“不,是你,你是首席安全官!” 爷爷说:“我没考,柜台也忙,没精力当保安长。” “你有文化,不用考试,保卫科长就是你!” 爷爷极力劝说,但无济于事。 等许多人与他讲和后,他又在双和轩散摆宴款待有关人士,这件事就这么解决了。 随后,住在双鹤轩餐厅斜对面、经营酒店的一位姓M的酒店老板自告奋勇当了保安。
1944年夏天麦收季节,保安长通知唐家胡同的店主和居民到清远县平陵村东大洼排队,为日伪军收割成熟的小麦。 我爷爷的岳父家在平岭村。 当队伍恰巧路过村东头爷爷岳父家门口时,爷爷故意慢慢退到队伍后面,蹲下假装卷起裤腿。 去抢麦的队伍拐过街角后,何某溜进岳父家的院子里,跑回了保定。
解放前,祖父供养弟夫在保定读完中学,直到考入沉阳一家大公司。 爷爷对待徒弟和手下无微不至,还出钱供儿子常和、香儿、车、大妈娶媳妇成家。 今年冬天,半年前在一家餐馆赊账吃过午饭的庆元县农民,背着几颗白菜走到餐馆。 他说,他家很穷,没钱吃饭,所以想用这些白菜。 餐费补偿。 爷爷拿了白菜,请老人吃午饭,然后给了他一块米饭。 这人跪倒在地,连声感谢,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2.爷爷喜欢猜谜语
爷爷不仅擅长做生意,还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谜语。 是当时保定府有名的魔术师。 民国时期,双鹤轩每年腊月二十二放假,正月十八开业。 每年春节、元宵节,虽然饭馆关门,但爷爷的饭馆门前却挂着“走马灯”。 他在灯笼上写下了自己的谜语:
一座方形的城市,
里面住着火神红。
红色火神,火神红,
吃了黑枣,拉了山梨红。
(答案:煤球炉)
南瓜两头都是空的,
肚子里的蜡闪闪发亮。
我看见纸马慢慢转动,
外面发出红光。
(答案:走马灯)
一个小纸卷,
头上有一个扭曲,
遇火会爆炸,
声音飞上了天空。
(答案:鞭炮)
大公鸡,红色的羽毛,
它站起来时不会尖叫。
主人把它拿走,
屋子里的灰尘全都跑掉了。
(答案:鸡毛掸子)
身上的羽毛两端凸起,
乌鸦,产卵,咯咯叫,
晚上就进窝睡觉,
只是拉屎,没有撒尿。
(答案:鸡)
它允许人们猜测并颁奖,深受人们的欢迎。 这是当时保定府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 春节期间,全家人团聚。 饭桌上,爷爷还想出了自己的谜语让家人猜:
你说它大,它真的很大,
整个世界都可以融入其中。
你说它小,但它确实很小。
你不能把它放进口袋然后逃跑。
(答案:地图)
黄壶圆而空,
在里面放一锅水。
成人和儿童都使用它。
每天都要向它鞠躬。
(答案:铜盆)
上下十几个凳子,
只在回家时使用。
牵着手、踩脚,
一步步往上走。
(答案:梯子)
夏天没有凉风,
握手产生微风。
如果你不想使用它,
等到秋风吹来。
(答案:风扇)
全家人其乐融融,其乐融融。 爷爷的灯谜文化直接传给我们的父亲,父亲传给我们,我们又传给我们的儿子……我们是灯谜世家(我的爷爷一生创作了很多流行的灯谜)。
3、爷爷的先见之明
1948年11月5日,人民解放军围攻保定。 11月22日凌晨,国民党驻粤军政人员逃往北平。 那天早上,前院的陈姓邻居对爷爷说:“用彩纸做一面小彩旗,到东街去迎接解放军进城。” 爷爷立刻反应过来,赶紧做了小彩旗,高兴地和附近的人们一起去了东街的路边。 他们列队,挥舞旗帜,高呼欢迎解放军城。 解放军管理人员进城后,成立了保定市人民政府,并庄严宣告“保定解放了!”
餐厅里有一位受过教育的服务员,名叫锦荣。 白天他在店里工作非常积极、勤奋。 他抢了上千份工作,人际关系也很好。 外出购物、讨债、送饭等办事时,爷爷总是派他去。 他购买的食材品质优良,价格低廉。 外出讨债时,他不放过一分钱,送盒饭也颇受好评。
民国时期保定双和轩饭店
晚上,等其他店员都睡了后,锦荣还点着灯“看书”、“写仿品”直到深夜,这赢得了爷爷对他的欣赏和喜爱。 1952年冬天,锦荣身着军官制服,在勤务兵的陪同下,提着两箱糕点,亲自来到爷爷家拜访非常关心他的高掌柜。 当他们见面时,爷爷显得既惊讶又困惑。 金荣这才笑着揭开了自己当年是中共地下交通员的神秘面纱,并感谢“双鹤轩”的保护。 当时,他一边在深夜“读书”、“仿写”,一边秘密为党工作。 他出去买东西、送饭、讨债,多是趁机为党做事。 “锦荣”是他的笔名。 解放后,“锦荣”成为当地某部门的领导。 遗憾的是,爷爷始终不知道“锦荣”的真名。
1948年,祖母因病去世,受过教育的继祖母来到了我们家。 继母按月租了一辆“洋车”,把我们的父亲送到“仓门口”幼儿园(今天永华南路小学的前身)接受学前教育。 放学回家后,她继续帮助父亲认“字块”、讲故事、猜谜语。 双鹤轩酒家一直营业到1948年10月保定专区解放,爷爷就积极找工作。 1949年,祖父被位于小集街中西路南的河北省粮食厅招收,担任厅级厨房总厨师长。 由于他精湛的厨艺,1952年后连续被授予河北省“名厨”称号。《河北日报》也用照片报道了他。 著名的“白酱滑里脊”、“油烧肉”、“笋尖肉”、“水滑肉片”、“滑里脊”、“塔庙鸡”、“抓炸鱼”、“虎眼” “丸子”、“芙蓉鱼片”、“芙蓉鱼片”、“鸡片”、“凤凰出巢”、“大海肥猪”、“美味颐和园菜”等菜肴,都是爷爷开创的品牌。
1957年,祖父90多岁的三叔从满城县步行60多里路来到保定看望祖父。 老者面色红润,精神饱满,身体强健。 爷爷亲自烹制了许多精美的菜肴来招待叔叔。 和谐的气氛难以言表。 爷爷的三叔、大叔、二叔都因病去世,享年98岁。
据说,原保定区卫生防疫站就是原河北宾馆
1958年4月,河北省省会迁至天津。 一位高层领导来宝鸡考察,安排在北唐家胡同中路东侧的原河北宾馆用餐(存疑)。 有关领导邀请我爷爷来演出,我爷爷也推荐了他。 他的爱徒李世勋也到了那里。 世勋的爱徒为领导烹制了祖父传下来的“白酱滑肉猪肉”和“抓炸鱼”两道菜,受到领导的高度赞扬。 随后他带着李师傅到河北省政府(已迁往天津)担任专职厨师。 爷爷永远不会忘记三叔为双鹤轩酒家创办做出的贡献。 几十年来,他经常去看望我们的叔公。
爷爷辛苦了一辈子,赚了四份财产。 1957年,在党的经济工作对全国城乡各阶层实行统筹安排、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等一系列政策的指导下,祖父将四处房产全部捐给了国家免费。 奶奶戴着大红花上台接受表彰。
我的祖父是保定府著名的儒商。 他的“双和轩酒家”被誉为保定地区“著名老字号”。 我的祖父为人和蔼可亲,为人真诚,勇敢忠诚,与邻里和睦,很受人爱戴,身体健康。 当他到了60岁退休年龄时,雇主坚持留住他,他继续工作到73岁(1972年),才离开河北省省会天津。 河北省粮食厅留守办事处“缴械”回到保定(1966年河北省省会由天津迁回保定,1968年1月省会迁往石家庄)。 1991年4月21日凌晨,我的祖父在早餐后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92岁。
《靴城往事》编辑部受委托出版《育德中学资料集》
育德中学原名育红中学
百年风雨,育德中学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为了纪念我校光荣的革命历史,育德中学正在校园内建设专门的纪念馆。 希望大家积极向纪念馆捐赠与学校历史和保定早期革命历史相关的图片、视频、文物,讲述保定早期青年奋斗历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及你身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校史征集咨询热线:-2050100(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0312-2012829(周六、周日)。
01
02
03
探索靴城历史,弘扬保定文化!